3日17时许,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发生再次滑坡,上游水位持续上涨,疑似形成堰塞湖。截至11月4日09时,西藏昌都市连夜组织3000余名临江低洼区域受威胁民众转移安置。四川甘孜州已组织转移6000余人。
西藏连夜转移3000余人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应急办4日发布信息,11月3日17时许,原“10·11”山体滑坡点(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发生二次滑坡,塌方体量较此前更大,初步判断金沙江已断流并形成堰塞体,目前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据悉,此次金沙江滑坡体量比上次更大。图为11月4日上午,航拍金沙江堰塞体情况。昌都市政府应急办 供图
灾情发生后,昌都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通知临江乡镇、村(居)群众科学有序转移。截至11月4日09时,已连夜组织600余户、3000余名临江低洼区域受威胁民众转移安置。截至目前,“10·11”“11·03”两次滑坡险情发生后,当地已转移安置群众1500余户、8300余人。
此外,据西藏自治区水文局报告,11月3日17时许,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坝前站(距原堰塞体3公里处)水位出现上涨,至当日22时水位上涨6.71米;上游岗拖水文站22时水位3571.86米,流量为688立方米每秒;下游叶巴滩水文站3日20时水位为2701.08米,流量为908立方米每秒,至当日22时,该站水位2699.83米,流量为525立方米每秒,2小时水位下降1.25米。
昌都市已安排江达县及驻昌部队和各警种,组织精干力量连夜赶赴现场核实此次山体滑坡的具体情况,要求现场人员密切关注滑坡点动态、随时预警预报,并启动与四川省甘孜州应急救援联动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昌都市副市长高学文带领当地国土、民政、水利、卫生、消防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携带相关设备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四川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
记者11月4日从四川甘孜州和白玉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川藏交界的金沙江“10·11”白格堰塞湖附近山体再次出现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甘孜州以投亲靠友方式动员转移安置6000余名群众。
白玉县应急办称,4日上午8时40分,白玉县委副书记胥东带队的现场处置组,徒步抵达堰塞湖滑坡体现场。经现场观测,二次滑坡为右岸波罗乡下方“10.11”山体滑坡大裂缝处,初步估算新增滑坡体200万立方米,加上“10·11”左岸(则巴村)积留方量,坝体总方量约500万立方米左右,右岸二次滑坡堰塞体与左岸基本持平。
经初步测量,堰塞湖水面海拔2840米,坝体顶端2940米,高差100米,堰塞湖蓄水量预测在9000万立方米左右。从堰塞湖水位和坝高的落差看,短时间内形成自然泄洪可能性不大。据水文部门监测显示,白格堰塞湖入库流量约900立方米每秒,坝前水位平均每小时上涨0.6至0.7米。下游叶巴滩站流量从11月3日21时920立方米每秒,逐步减小至4日1时180立方米每秒。
目前,甘孜州已组织转移6000余人,其中,白玉1718人、得荣1247人、巴塘1345人,电站施工人员1400余人。四川防汛抗旱指挥部已向甘孜、凉山、攀枝花防指以及沿江水电站管理单位发出紧急通知。
灾情发生后,甘孜州、县水务、交通、公安、气象、通讯等部门迅速紧急投入应急抢险。中央部委专家组、省级工作组也正在赶往白玉。
另据白玉县电视台记者卢昕传回的视频显示,堰塞体上方山体还在垮塌,白玉警方已对白玉县境内交通实施临时管制,除应急抢险车辆外,其他社会车辆一律禁止通行,待白格堰塞湖险情排除后解除管制。
鉴于白格堰塞湖周边山体垮塌再次形成金沙江壅塞,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自3日22时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部牵头部际联合会商处置险情
11月4日上午,应急管理部主要负责人召集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安能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进行部际联合会商,了解金沙江“11 3”堰塞湖险情相关地质、水文、气象情况,与最先赶到现场观测点的消防队员视频连线,研判分析水情险情发展趋势,部署应急抢险救援处置措施。
11月3日傍晚,金沙江发生二次滑坡已导致断流,形成堰塞湖。图为11月4日上午,航拍的堰塞湖情况。昌都市政府应急办供图
依据现场地质监测设备数据显示,此次滑坡时间为11月3日12时30分左右。水文监测显示,堰塞湖下游已经断流,上游水位仍在上涨。滑坡现场能见度良好,消防救援队伍前突组已经到达上次滑坡观测点,并于4日上午9时许传回清晰的现场视频图像。四川、西藏消防救援队伍已派出救援力量、携带救援和勘查装备赶赴现场。11月4日上午,应急管理部牵头的部际联合工作组已抵达四川。
应急管理部要求,要扎实做好群众疏散转移安置工作,不能有丝毫侥幸麻痹心理,确保群众安全。要采取一切技术手段,尽快摸准现场情况,组织专家科学研判,查清滑坡原因、发展趋势,提出有效应对措施。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针对群众居住区、上下游水电站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做好各种应急处置准备。要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做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编辑:周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