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机声轰鸣,起重机正吊装龙骨;火花四溅,电焊工在焊接舾装。这是12月中旬,记者在“水运之乡”宣州水阳镇见到的一幕情景。在水阳江畔宣城市水阳船舶修造厂一号阳江作业区,各种型号的在建船舶一个紧挨一个,40多个船台没有一个是闲置的,气势蔚为壮观。虽然正值隆冬季节,热火朝天的造船场面不禁让人顿觉寒气全无,一扫一年多来“金融危机”之阴霾,令人倍感振奋。
据水阳船舶修造厂负责人叶建刚介绍,今年以来该厂一直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四个作业区最高峰时达100多条船同时开工,用工更是高达4000余人。仅该厂今年已建成下水并办理了船检营运手续共167条,最大的船9000吨,最小的也有500吨,总计达19万载重吨,产值近3.5亿元。无论是产量、产值,还是吨位、运力都创历史新高,甚至超过了水阳镇造船历史的总和。据了解,目前该厂在建船舶是57条,另有手持订单19个和内河客渡船20条,要到明年开工了。
水阳镇是宣城市造船业的腹地和大本营,水阳船舶修造厂“井喷式”飙升,实质是宣城市造船业化危为机、逆势上扬的直观反映。据市地方海事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宣城市共建造了船舶220条,计23万载重吨,产值达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0%、520%和310%。负责宣城、芜湖等皖江七市船舶检验工作的皖江船检局局长周文生介绍,今年宣城市造船业强势反弹,新船检验业务占整个皖江片区的半壁江山,居安徽省之榜首。宣城市海事局局长田树清则对记者说:“宣城市航运事业于1996年至2005年,完成第一次创业,成为船舶大市;‘十一五’尤其是今年的强势崛起,开启二次创业,成为航运强市。”
宣城市造船业实现凤凰涅槃,探寻其“二次兴起”成因,归纳起来,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宣城市造船业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航运业持续下滑,标志着海运价格的“波罗的海”指数从2008年5月4600点一路狂跌,今年元月最低到达640点。运价暴跌导致航运企业大幅削减投资,国内大型造船企业订单不断被取消,造船业滑入低谷。与此相反的是,宣城市的内河船舶制造业却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逆势上扬局面。水阳船舶修造厂的叶厂长分析道:“自2008年7月以来,沿江海船建造受金融危机影响,几乎全部停产或半停产,导致钢材价格大幅下跌,最高时下跌达50%,仅3000元一吨。原材料的下跌,为我们内河船舶的建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水阳镇造船历史悠久,目前水运从业户主达800余户,他们常年在长三角一带‘闯荡江湖’,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又掌握了大量的市场信息,为水阳镇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水阳人赵荷寿,前年在江苏仪征造了一条12000吨的海船,在去年金融危机到来前出售,赚了二三百万;金融危机到来后,他又瞄准原材料下调的时机,把资金带回老家水阳镇,果断出手,于2008年7月开工建造2条7000吨的内河船,于今年8月出售,又赚了600万;现在,他的另一条长达108米的万吨“大船”已上马在建,经济寒潮对他而言则是滚滚财源。赵荷寿只是为数众多船东的一个代表,正是众多的有经验、有实力、懂行情的船东逆势投资,掀起了水阳镇乃至宣城市造船业的又一轮高潮。
金融危机和钢材价格下跌导致造船成本下降,国家加大投资促经济保增长的政策,无疑又在推波助澜、锦上添花,懂市场、有资金的船东瞄准时机、逆势投资、迎难而上,宣城造船业在逆境中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就顺理成章。
所谓“地利”,是指宣城市整合造船业资源,不断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运力结构,提升行业竞争力,在竞争激励的长三角航运市场中勇立船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前些年,一些船东看中眼前利益,为了降低成本,私自在河滩上无图纸、无资质、无材料合格证进行“滩涂造船”,这些“三无产品”差点要了宣城市造船业的“命”,因为船舶质量得不到保证,成为事故隐患,国家开展大规模治理整顿,船户遭受巨大损失。
为了发展、壮大造船业,必须提高技术含量。为此,市海事局会同市发改委、安监局以及地方政府整合造船资源,将水阳江的数个低层次造船点取缔,组成水阳和南江两个船厂,建立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邀请省船检局、省工防科工办船管办加强技术指导,按照京杭运河、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要求,加强船厂图纸设计审批管理,促使造船质量发生质的飞跃,顺利通过省国防科工办验收,于2008年11月取得国家三级一类造船企业许可证,可建造长达120米的内河船和达60米的内河特种船。
据了解,身为安徽省重点造船厂的水阳船舶修造厂,近年来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厂房,更新机器设备,不断完善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与安徽省机电学院、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江东船厂等单位合作“请进来、走出去”,造船质量着年攀升。“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我们造的船深受市场好评,如今的客户不但扩大到本省铜陵、池州、芜湖、当涂等地市,今年还不断接到来自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的大订单。”叶厂长信心满怀地说。
从“三无”产品到树立自己的品牌,由乱到治,宣城市造船业终于由“滩涂”完成向国家级正规军的转型。随着芜申运河宣城段和水阳江整治的展开,宣城市造船业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所谓“人和”,是指宣城市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打造融资平台,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持续不断地为造船业的发展“供血”。
造船是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解决资金不能靠零打碎敲,而重在改善融资环境,建立一个长期、有效、顺畅的融资渠道。为此,市海事局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船舶产权抵押贷款”,海事局办理船舶产权抵押登记,金融机构利用船舶产权抵押贷款,在没还清贷款前海事局禁止船舶买卖转港,而保险公司则为船舶提供保险,形成“船东-海事局-金融机构-保险部门”四方合作的模式,完善了船舶建造融资平台。
今年,船东潘学余用自己原来的一艘1800吨的船舶在海事局办理抵押登记,到农行抵押贷款60万元,高兴地与他人合股建造了一条6000吨的新船。船舶抵押贷款风险小,收益好,金融部门热衷此项业务,金融资本大量流向造船业。市农行成立项目组专题对船舶贷款进行调研,并上报省农行批准,每年切出7000万元资金用于船舶运力发展。郎溪联社创新金融产品,制定了《郎溪联社船舶贷款管理办法》,以船舶折合钢铁的价值进行抵押,开办船舶抵押贷款业务。今年郎溪联社已发放船舶抵押贷款44笔,金额980万元。宣州区裘公乡李泽友贷款投资1600万元,在南京船厂建造一艘集散两用船,运输大户丁祖国融资购置了两艘集装箱船,成为本埠名副其实的“船老大”。
据市海事局船舶登记部门统计,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宣城市共办理船舶抵押贷款327笔,融资2.3亿元,在“危机年”交出了一份成绩骄人的答卷,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宣城市联手金融、保险部门打造融资平台,推出船舶抵押贷款,并一度试行在建船舶临时抵押、异地造船抵押等形式,为造船业推波助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关注的焦点。
宣城市海事局工会负责人丁宗斌对记者说:“目前宣城市拥有船舶2100余艘,运力计132万载重吨,位居全省前三位。芜申运河宣城段和水阳江整治后,适应建造一千吨左右的内河船舶,可以与长江深水岸线大型船厂形成错位竞争。宣城市造船业正蓄势待发,扬帆出海指日可待。”
记者感言: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下,宣城市造船业通过加快资源整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融资环境,不仅没有溺水沉沦,反而迎来一派生机,开启“二次兴起”。这在经济寒潮一年来横扫全球的情形下,尤其提振人心。
造船业的逆势上扬,其实与宣城市整体经济走势不谋而合、一脉相承。探寻其成因,给人许多启示。宣城市造船业以及宣城市整体经济的积极向好、强势反弹,再次印证了在同等客观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