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海洋生态

今日清明丨正是一年春好处

今日9时51分,迎来清明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到这一时节,中国大地无论南方北方,气...…

今日9时51分,迎来清明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到这一时节,中国大地无论南方北方,气温普遍上升,空气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

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天气清新、明媚、和暖,正是鸟语花香的春日时节。在古人眼中,清明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

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

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

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犒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习俗

古时距清明节气一两天的时候有一个寒食节(冬至后第105日)。宋代之后,寒食节吃冷食、扫墓等习俗移到清明之中,也可以说寒食节风俗结合清明节气的日期变成了清明节。

清明节两大习俗,寒食、祭祖,前者已经很少见到,后者则从未消散。

改火

寒食节由两项内容组成,一个是官方的改火仪式,一个是民间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经历过的食物匮乏阶段,改火仪式则标志着新耕作期的开始。

原始社会,火种来之不易,先民钻木取火,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唐代韩翃曾写下《寒食》诗,百姓人家不生火点灯,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传出,是寒食节的真实写照。

寒食

古代寒食节主要吃什么呢?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宋代吃杨桐饭,后来在江南很风行。此外,还有用青艾、嫩蒌蒿、藜藿等作饭食的。

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也是一个肃穆的日子,中国人要祭奠祖先、缅怀先烈,充满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清明时节扫墓,人们常常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

插柳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一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神农氏,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二说与介子推有关,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另一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踏青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鹞儿飞,春意闹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把风筝放上天后剪断牵线,期盼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杭州人称风筝为“鹞儿”,有这样一句俗话流传在老杭州的记忆里:“二月二,城隍山上放鹞儿;鹞儿飞得高,回来吃年糕,鹞儿飞得低,回来抱弟弟。”可见城隍山(吴山)与杭州人放风筝有着极深的渊源。

近期城隍阁景区在举办2019年“杭州南宋宫廷风筝精品展”。展览精选了多位风筝大师和百年历史风筝世家传人的50幅艺术杰作供市民游客欣赏。

“西湖十景”沙燕风筝

\r

 袋儿风筝

展出的19个“袋儿风筝”,以蝴蝶形状为载体,使用超薄真丝面料,精湛的绘画艺术将美丽的西湖山水浓缩在了一只只风筝上。

大师教你做风筝

\r

天气晴好,气温直上30℃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却以晴好天气为主! \r

今天,天空中的云还有些多,是阴转多云的天气;明天(6日)开始,云幕渐消,多云为主;后天(7日)就完全是阳光的主场,晴到多云。

在好天气的助力下,假期气温也升得动力十足,最高温度由23℃到27℃再到30℃;最低温度也稳定在12-14℃。是时候把短袖准备好啦!

然而,这样温度高、湿度低的清明假期,我们更要警惕扫墓、踏青等活动的用火安全!提醒大家:清明假期天气较好,大家还需文明祭祀,严防火灾。

编辑:周凡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ol.com/shengtai/1543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