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工程建设、酷鱼滥捕等多方面原因,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域“荒漠化”程度日益严重,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已难觅大黄鱼等传统野生鱼类的踪影。保护东海区海洋生物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渔业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诸如设立“经济幼鱼保护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开展查处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和“转产转业”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延缓了资源衰退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近年来,东海区各地纷纷开展了对鱼、虾、蟹、贝等品种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数量累计超过二十亿尾(只)。有些品种已有了明显的恢复迹象,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殖放流使海域中渔业资源补充量有所增加,同时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当年放流品种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5,个别放流品种(如三疣梭子蟹、大黄鱼等)的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