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日专程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瞻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观看《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
9月13日起,香山革命纪念地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香山革命纪念馆、双清别墅等8处革命旧址开放,数万件展品、图片和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再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高19.49米的国旗杆,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1949年 香山——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 为了传承红色精神,北京市筹建了香山革命纪念地——由修缮恢复之后的香山革命旧址与新建的香山革命纪念馆组成。 这个革命纪念地意义非凡。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赴北京,25日进驻香山。9月21日,毛泽东同志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 毛主席在双清别墅虽然一共仅居住了181天,但他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备召开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奠基。 北京香山是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的地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性胜利的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 香山革命旧址 八处革命旧址的9495件展品包含家具陈列、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大到房屋外观、周边环境、警卫处吉普车、毛泽东同志的办公桌沙发,小到铅笔、火柴、老式订书机,呈现的都是70年前中央机关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简朴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1.双清别墅: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 双清别墅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松坞云庄,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创办人熊希龄辟为私人宅邸。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驻香山后,双清别墅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和居住地。 △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六角亭旁阅读《进步日报》关于解放南京的消息 △如今六角亭还是当年风貌 △双清别墅会客厅中悬挂着巨幅《中国解放区现势图》 △卧室床边码放着一摞摞图书 △办公桌一角:《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跃然纸上 2.来青轩: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办公居住地 来青轩始建于明代,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在遗址上改建公寓。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后,来青轩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办公居住地。 △周恩来在来青轩内的办公室 当年最先进:收讯机折叠桌椅——缴获的战利品 在周恩来同志办公居住地,有一款交直流两用收讯机(下图为复制品),是解放许昌城时缴获的战利品,这件战利品先由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使用,后来陈毅转送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并附信说:“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你们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 朱德同志办公居住地,也有一个“先进的”战利品——金属折叠桌椅(下图为复制品)。这套桌椅由一个桌子和两把凳子组成,桌子腿儿和凳子腿儿都能折叠,金属质地。根据史料记载,这套桌椅是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缴获的战利品,当时由陈毅同志赠送给了朱德。朱德同志逝世前20天,亲自将这套桌椅赠送给了西柏坡纪念馆,青轩内的这套桌椅是复制品。 青菜萝卜、高粱米饭——餐桌见证领导人们朴素生活作风 在双清别墅和来青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几位领导人的办公居住地内,都呈现了当时他们用餐的环境和主要餐食。 · 毛泽东同志的餐桌上摆放的是红烧肉、清炒马齿苋、辣椒炒苦瓜和二米饭; · 朱德同志的餐桌上有西红柿炒鸡蛋、自制泡菜、蔬菜汤和高粱米饭; · 刘少奇同志常吃炝炒圆白菜、炒豆角、蔬菜汤和高粱米饭; · 周恩来同志爱吃蔬菜汤、清炖萝卜和高粱米饭; · 任弼时同志的餐桌上则只有几个苹果。 任弼时同志因为曾经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受尽折磨身体很差,医生建议每周拿出一天时间只吃水果,所以在他的餐桌摆上水果以示怀念。 工作人员介绍:“每一道菜都不是凭空想象的。”为了了解这几位领导人的饮食习惯,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领导人的警卫员、医生、厨师的回忆文章,了解领导人的家乡和饮食习惯,最终确认了这些菜品。 从所有领导人的菜品都能看出,在当时,他们都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 3.双清别墅东侧平房:中央警卫处 双清别墅东侧平房旧址为清代静宜园上鹿园。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央警卫处和司机班办公居住地。平房空地上,停放着一辆吉普车。 这辆吉普车与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在西苑机场阅兵时乘坐的威利斯吉普车同款。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在一辆敞篷的吉普车上检阅解放军部队 4.思亲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居住地。 5.多云亭:中共中央宣传部 多云亭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景观之一。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 △多云亭内摆放的老式油印机 6.小白楼:中共中央图书馆 小白楼原为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绿云舫,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在旧址上修建图书馆,俗称“小白楼”。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图书馆。 △小白楼图书馆书架 本次修缮,不仅恢复了当年的格局,还摆放了1000多本从全国各地搜集的老旧图书、期刊和报纸。除了在小白楼内,工作人员还根据历史记载,将不少书籍摆放在了各处革命旧址的办公和生活场景当中。 △书架上摆放的中文、俄文书籍 7.丽瞩楼:中共中央专用电话局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丽瞩楼为中共中央专用电话局。 △丽瞩楼内的人工电话交换机 8.镇芳楼、镇南房: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 △图为镇芳楼 △1949年5月12日,毛泽东、朱德在镇芳楼门外接见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镇南房内办公室 △镇南房内的电台 《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 香山革命纪念馆,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17985平方米。《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大展,定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香山居住的181天。 主题展览由“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5个部分组成,展出了800多张图片、报照、地图、表格和1200多件实物、文献和档案。 展览中北平和平解放、进京“赶考”、 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10余处精彩瞬间值得用心感受。 瞬间1:“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首次公开使用 展厅里,一张老照片记录了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首次公开使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 瞬间2: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防务。一张老照片记录了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的瞬间。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防务。 展览中展示的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的瞬间。 观众在展厅中,还可以走进“历史”,融入欢迎的人群中,“北平和平解放”纪录片映在墙上,宛若发生在眼前:人民解放军接防部队第四野战军第41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着。 瞬间3:毛泽东建议的12本干部必读书目 展厅里有一个“书柜”,里面摆满12本书。其中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等。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议。他说,现在积20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12本书,规定在2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3年之内,有3万人读完这12本书,有3千人通读这12本书,那就很好。 瞬间4:一封北平市长的来信:中央进京为何首站选香山? 展厅中有一封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写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亲笔信,信中揭秘了中央进京后为何将首站选在香山。 1949年1月,中央派人到北平选择驻地,当时考察了北平城内、西山、八大处、颐和园以及汤山等地,并提出香山较为合适的初步意见。 1月27日晚,叶剑英的信中写到,我们认为地区的选择,以西山为适当,只须牵动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决,后来,经过进一步考察,中央最终决定将香山确定为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驻地,对外称“劳动大学”。 瞬间5:国共和谈场景再现 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谈判破裂。 瞬间6:《进步日报》报道南京解放 一幅黑白照片,毛主席端坐在靠背椅上,上身微倾,一手持报,一手轻搭在膝盖上,目光炯炯,神情自若。他手中报纸上,“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而右侧一则报道标题“千里江防转眼粉碎,南京反动政权灭亡”清晰可见。 这份报纸是1949年4月25日《进步日报》。《进步日报》是由天津版《大公报》改组而来,是天津解放后第一家民营报纸,也是当时解放区唯一的一家民营报纸。这个报名是毛主席亲自取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毛主席说:“办报的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就是进步,看报的也要进步,解放了,大家都要进步嘛!” 瞬间7:我送亲人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老百姓积极支援前线,主动将自家的渔船贡献出来并亲自担任船工。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桨摇出来的。 当年摄影记者邹建东拍下了一幅《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一位长辫子姑娘背对镜头,正在划桨,船上坐满解放军战士。这位姑娘名叫颜红英,来自江苏省宝应县,渡江战役期间,她和父亲妹妹一起划船送人民解放军渡江。 如今,姑娘已年近九旬。她叫颜红英。因为轰鸣的炮火,她的耳膜被震伤,听力下降。此前接受采访时,颜红英回忆,“船上解放军战士问我,你害怕不害怕?我说,我不害怕,我要送你们过江到前方打胜仗。” 瞬间8: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展出 展厅里,还展出了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8千字的文章是毛泽东用连续24小时的时间写出的,于1949 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月1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全文转载。刊发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 万册,仅平津地区发行达4万余册。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普通民众争相阅读,热情追捧,英文版很快抢购一空。 瞬间9:人民解放军军徽如何诞生? 1948年冬,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统一军旗、军徽的问题,并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旗、军徽工作。中央军委作战部参谋赵光琛也参加了这一工作。 4月,八一军徽的图案获批。赵光琛拿着图纸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厂,制作了一枚将五星周边和“八一”二字镀成银色的军徽。周恩来看过后,说电镀得太亮、太耀眼。朱德也提出这一设计容易在战争中暴露战士。 赵光琛赶紧又制作了一枚涂上黄红两色珐琅釉的军徽样品。周恩来审看后表示满意,还专门叮嘱:“固定帽徽不要用铁丝,铁丝容易扎伤战士的头,还是用棉线固定好。” 此后,赵光琛拿着这个样品,去征求中央委员们的意见,朱德、聂荣臻、李先念等人都对这一军徽样式非常满意。1949年6月15日,《关于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发布,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为镶有金黄色边之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正式诞生了。 如今,展柜中的两枚样徽就是当年周恩来亲自审定时使用的,一直被赵光琛珍藏。 瞬间10:开国大典“多媒体”呈现 16台投影仪、三层屏幕,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欢声雷动,红旗翻飞,步兵、骑兵、坦克、大炮,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14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接受检阅。队列的脚步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穿过玻璃窗,与观众的心跳同频共振。 △16台投影仪、三层屏幕,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盛况 高3.32米,周长8.05米,重约80公斤红灯笼一左一右高高挂起,这是当年开国大典时悬挂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原物。唯一与当年的区别是,流苏因年代久远已经遗失。这个灯笼要3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过的灯笼 △开国大典的中使用的礼炮 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注意事项 1.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00开馆,下午16:0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农历除夕至大年初三闭馆)。 2.香山革命旧址需购买香山公园门票进入。双清别墅和来青轩需提前在“香山公园服务号”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预约。预约平台于10月1日正式上线,可提前7天预约。预约电话010-62592024(9:00-16:00) 3.香山革命纪念馆免费参观,须提前预约。预约电话:010-62720073,010-62720075(9:00-16:00)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