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器因造型优美、纹饰华丽而受到赞誉。不过,对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创造者和制作流程,人们却所知甚少。在河南安阳的洹北商城,随着一处铸铜工匠家族墓地的发现,诸多谜团有望一一揭晓。
“几年来我们先后发现了42座工匠墓,对其考古发掘后判定,它们属于一个从事铸铜生产活动的家族,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发现商代青铜工匠家族墓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1999年在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发现的洹北商城,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发现后引起中外考古学家广泛关注。2014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持续在洹北商城内进行发掘,探究其都邑布局。
2015年8月,在宫城北墙以北约570米,首次发现了用于熔铜的鼓风嘴,一处为王室所掌控、为统治阶级生产青铜礼器的商代中期铸铜作坊随之揭开神秘面纱。铸铜工匠家族墓地,就位于这处铸铜作坊内。
“墓葬东西向排列整齐,有一定规划性,显示出家族墓地的特征。”何毓灵介绍,目前共发掘42座墓葬,多发现有铸造铜器使用过的陶范、铜刀、磨石等工具,特别是专门用陶范作为随葬品之前尚未发现,基本可以判定墓主人身份为铸铜工匠。
其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葬,有棺有椁,椁室二层台上有殉狗和一堆陶范,有一个陶范可以清晰辨别出是铸造铜觚的外范。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工匠家族的族长,预计会随葬有其他器物,考虑到现场条件,准备把墓葬整体搬运回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
“工匠墓的发掘,为研究商代青铜器生产组织、管理、运营,工匠阶层的等级、地位,生产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等诸多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何毓灵说,把近几年的发掘连贯起来,能够还原一幅鲜活的商代青铜器生产图景。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在洹北商城发掘3600余平方米,发现房基、灰坑、水井、祭祀坑、墓葬等遗迹800余处,出土了大量遗物,特别是铸铜相关的生产废弃物。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很小的铜鼎模型,上面画出了分范线,标识了在哪里刻画花纹,据推测是工匠在制作新的青铜器前用来搞研究的。
依据手工业生产的操作链理论,考古人员逐步辨识出铸铜作坊内的陶模、陶范制作区,青铜熔炼与浇铸区,生产废弃物堆积区,以及可能与生产相关的人祭坑、牛头与牛角祭礼坑等。
“以前是挖到啥算啥,现在我们按照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挖,体现了考古发掘技术和理念的转变。”何毓灵表示,依托这种新理念,青铜器铸造的操作链得以明晰。
器以藏礼,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通过掌控代表礼制的青铜礼器的生产、分配权力,从而实现管理国家的意志,办法则是加强对工匠家族的控制。考古发掘证实,西周建立之前,周族人对于青铜铸造技术知之甚少,铸造的为数不多的青铜器也是质地轻薄,花纹简单。而西周建国之初,青铜器铸造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表明周王室控制了殷商王朝原有的技术工匠。
何毓灵表示,随着对洹北商城铸铜工匠家族墓地的进一步发掘研究,更多未知信息将被解读出来。
编辑:季元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