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
本次论坛向8个国家的14项新认定的遗产颁发了证书,值得骄傲的是“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加上此前受认定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系统”,浙江已有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Maria Helena Semedo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授牌。 此次论坛上,中国还有“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包括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等3项遗产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50个遗产系统获此认定,中国共15个,居世界各国之首,其中浙江3个。 是什么让浙江3项农耕生态系统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呢?随小布了解~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中国太湖南部的低洼湿地生态系统,是湖州先民顺应自然、治水兴农的智慧结晶。 区域内劳动人民通过修筑“五里七里一纵浦(溇港),七里十里一横塘” 的溇港水利工程排涝防洪、引水灌溉,并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 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四周作为塘基,逐步演变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对生态环境基本“零”污染的典型农耕生态循环系统。 孕育蚕桑、丝绸文化 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的钱山漾遗址中发掘的绢片、丝线、丝带、丝绳等丝麻织品,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 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 目前,系统区域内有11个大类、222个种类的农作物、蚕桑、水产、果树、花卉及家禽等种养殖品种,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中国四大家鱼进行人工养殖的发祥地。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中国第一个GIAHS。 在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 这种生态循环系统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实现稻鱼双丰收。 在青田,稻田养鱼历经千年,鱼之灵气渗透入稻米,使米珠圆玉润、食有甘味、口感松软;青田田鱼放养在稻田里,吸食了稻花之后,肉质肥嫩、鱼香四溢。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系统 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系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会稽山香榧栽培至今已有2000多年,古香榧树是从野生香榧树中经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而成的优良品种,早在1400多年前会稽山先民已经掌握果树嫁接技术。 目前,会稽山山脉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4500余株。 会稽山先民在陡坡上构筑鱼鳞坑(坝)、梯田种植香榧,运用间作(套作)茶叶、杂粮、蔬菜、牧草等开展榧林复合经营,“香榧—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形成了生态良好、经济价值较高的独特山地利用系统。 这些农耕生态系统是浙江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令人赞叹! 编辑:季元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