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有增无减,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渤海沿岸减排压力尤为突出。部分重点海水增养殖区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剧。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面积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2007年上半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力度,对全国5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全面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约77.1%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比上年同期增加18.2%。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磷酸盐和氨氮等。四个海区中,黄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82.8%,东海79.8%,南海73.0%,渤海71.7%。
排污口日平均排海的污染物总量为9 230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7%,主要原因是部分排污口排海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较去年同期增高;排海污染物中,约有41.6%进入海水增养殖区,只有10.9%排入排污区。排污口日平均排海的污水总量为6 065万吨,比去年同期降低16.3%,主要原因是由于枯水期径流量较去年同期降低。
排污口不合理设置现象依然存在。设置在排污区的排污口仅占8.4%,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度假和风景旅游区)和保护区的排污口占43.2%、设置在港口航运区的占33.7%,设置在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占14.7%。
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其中劣四类和四类水质区面积高达453平方公里,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58%,其中,渤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劣四类和四类水质区面积占监测海域总面积高达80%。约66%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不能满足其海洋功能要求,近40%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
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对全国重点海水增养殖区进行了监测,35%的海水增养殖区适宜养殖,65%的海水增养殖区较适宜养殖。与2006年同期相比,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的增养殖区比率增加了8%。
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对全国22个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中,水质为优良的天数占98%,降雨所引起的微生物含量升高是浴场水质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95%的海水浴场健康指数达到优秀水平。22个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达80%,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佳、水温偏低和视程较差等。
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对全国16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监测表明,25%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极佳,非常适宜开展休闲(观光)活动;75%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优良或良好,适宜开展休闲(观光)活动。影响各类休闲(观光)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水温和气温偏低,雾天引起的视程不佳等。
赤潮发生情况。2007年上半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面积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较大面积赤潮集中在长江口外、浙江中南部和福建沿海海域。上半年共发现赤潮44次,较上年同期减少约32%;赤潮累计面积约3 646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减少约77%。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赤潮异弯藻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夜光藻等,一些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