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南增殖海蜇回捕生产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山南东部渔场产情好于西部。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一带海蜇数量多,分布广,资源量明显好于往年,一般日产在200-1000公斤,平均日产600公斤左右。威海市受益较大,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加58.2%和114%,其中的乳山市捕获海蜇4200吨,创产值3860万元。这与东部放流量大(威海占山南海蜇放流总量的72%)是基本一致的。二是海蜇价格高。自海蜇开捕以来,鲜蜇公斤价基本上在8-10元波动,最高达到13元,平均9.5元,同比增长30%,所以今年产值、利润大幅增长。三是海蜇个体偏小。据烟台、威海两市反映,今年海蜇个体不如去年大,所捕海蜇伞径在200-360毫米,个体重8-10公斤。四是海蜇汛期短。受今年8月上中旬风雨较多的影响,渔场过早分散,降低了回捕率。至8月下旬渔汛基本结束,而去年海蜇生产持续到9月底。
总的看,今年山南海蜇生产属较好年份,从目前已回捕产量推算(按平均个体重4.5公斤计),放流回捕率为1.49%,属正常回捕指标范围(一般在1-3%)。但是8月上中旬的持续性风雨交加天气,对海蜇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响了正常生产,回捕产量比预期产量有所降低。这也充分反映了海蜇资源易于波动的特性。
据7月初海蜇资源调查及各地回捕情况反映,今年我省近海沙蜇等灾害性大型水母数量较近几年明显减少。专家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我省放流大量海蜇,从而抑制了灾害性大型水母的繁殖和生长,充分说明海蜇增殖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另外,中国对虾8月20日开捕以来,由于受前期暴风雨影响,近岸海水盐度低、渔场分散偏深水,海上障碍物多,流网作业受到影响,随着天气稳定好转,产情逐步见好,胶州湾、丁字湾,单船平均日产20公斤,高者30-40公斤,规格为28尾/公斤,价格为100-150元/公斤,目前,烟台、青岛两市有1380艘渔船投入到中国对虾的回捕生产,已捕获中国对虾250余吨,创产值2600万元,实现毛利润1060万元。我们将继续关注了解中国对虾生产动态,及时反映回捕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