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海洋经济

“白衣天使”的温情坚守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12日讯(蓝媒号·余杭台、长兴台、海宁台、上虞台报道)人们都喜欢把护士称...…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12日讯(蓝媒号·余杭台、长兴台、海宁台、上虞台报道)人们都喜欢把护士称作“白衣天使”。因为她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她们救死扶伤,不畏艰辛。她们被比喻为是奉上帝的差遣到人间来治病救人的天使。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联合蓝媒号特别策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带你感受“白衣天使”的温情坚守。

ICU护士绘制暖心需求卡 帮助病患“说话”

“是肚子不舒服吗?没有啊!那是不是腿啊?”汤莹是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ICU的护士,她和病人沟通的方式,就是手中这套类似于宝宝识字的卡片,每一张上都有一幅画,形象地表明了各种需求——渴了、饿了或是疼了,病人只要用细微的动作来示意。

住进ICU的患者们因为气管插管,不能言语,24小时“有口无言”的卧床不但令人烦躁、痛苦,护士们看在眼里也替他们难受。偶然间,护士长李敏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把平时出现频率较高的患者需求画成画,这样患者只要点点头、眨眨眼睛,就能告知他的需求。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常用需求梳理出来。而当了三年护士的汤莹则自告奋勇承担起绘画的任务。

“第一张画的是这里是医院这张画。因为ICU病人大多是昏迷病人,他们住进来到清醒要好几天,等他们清醒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就会跟他说明这边是医院,他们也会很放心。” 汤莹告诉记者。

其实,这样的暖心场景在ICU里时刻上演,比如护士们会给患者床头挂上中药香囊,或者吹个五指气球,画上笑脸,放在病床边。这些小小举动,也让病房变得更有人情味。

孪生护士姐妹花 穿越生死体会生命的分量

同年同月同日生,一样的身高,一样的性格爱好,她们就是海宁人民医院有名的孪生护士姐妹花。妹妹陈园园是呼吸内科的护士,每天要照顾12个病人,量体温、测血压、挂盐水,工作繁琐而忙碌,一忙起来,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一天下来,步数超过一万不在话下。每天陪伴病人的时间多于家人,这让她和病人之间产生了家人般的感情,病人常常会把自己的吃的分享给她,主动提出帮她买早饭等等。而当看到病人在自己的照顾下健康出院,她便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相比妹妹,姐姐陈芳芳的工作更特殊,她是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护士。“ICU更是I SEE YOU,我看着你。”陈芳芳说,在ICU就像穿越在生死之间,体会着“生命”这两个字的分量,同时,也感受着这份工作给她带来的成就感。

如今,姐妹俩已经在护士岗位上走过了十个年头,对她们而言,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病人一点一点恢复健康,离开医院。这种幸福的心情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急诊科护士 时刻准备与生命赛跑

输液打针、喂药护理、更换被褥,是大家对于护士的第一印象。比起普通病房里的护士,急诊科里的护士似乎多了那么一丝紧迫感与紧张感。李其芬是上虞人民医院急诊科责任组长,已经工作了15年。这15年的坚守与辛劳,早已超出了语言所能描绘的范围。

急诊科的工作繁忙而且辛苦,但是对于护士们而言,看到病人情况稳定的时候,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有一次,一位心梗病人做CT时心跳骤停,情况危急,需要立马转移到抢救室。为了争分夺秒,李其芬冒着被推车甩出去的风险,果断地跪在病床上为病人进行了长达2分钟的心肺复苏,一直到病人恢复心跳。

“在临床护理工作越久,我越能深刻体会到,自己对这份事业不仅仅是局限在当初纯粹的喜欢,现在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李其芬认为,只要你热爱这个工作的话,就不会觉得辛苦了。当把一个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为病人解除了痛苦,累一点苦一点都值得的。

远赴千里之外 她是最让人“省心”的援藏医生

赵金梅是长兴县妇幼保健院B超医生,去年6月,她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长兴县第一位包虫病筛查援藏专家组成员,远赴西藏那曲参与援藏工作。

“因为那曲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一下火车,我每走一步路都显得格外艰难,每一次呼吸都特别费力,只能张口喘息着,夜晚也必须吸着氧气才能入睡。” 赵金梅一边要克服高原反应,一边还要完成工作任务。

作为一名来自妇幼专科医院的B超医生,每次看到有藏族准妈妈们来做检查,赵金梅总是顺带着将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全部检查一遍,并排查一下胎宝宝是否存在先天异常,对此藏族女同胞们也十分感激。她也被当地卫生局的工作人员称作是最让人“省心”的援藏医生。

“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值得拥有的行医记忆。”赵金梅说,这次的援藏之行使她更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未来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

编辑:周凡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ol.com/jingji/15615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