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7月10日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钱江都市频道评论员汤汉涛)这段时间,无论是各类社交媒体里层出不穷的“段子”,还是“杭州、宁波”也和上海一样是试点城市的“敲警钟”,能够持续霸占“热搜榜”,成为“流量担当”的,恐怕只有垃圾分类了。“今天你的垃圾分类了吗?”似乎有正在成为新一代问候语的趋势。“吐槽”当中,我们读到了公众对于“干湿垃圾,傻傻分不清楚”的茫然,我们读到了“垃圾分类后端能否做到有效分类”的担心,我们读到了“是否有必要向日本学习家庭垃圾分类”的质疑。但是唯独没有读到的,是我们对于垃圾分类紧迫的感受。 在吐槽背后,我们是不是应该看看这些数据:杭州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里面的垃圾已经深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房高度,原来的山谷成了“平地”。2011年,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每天收到2000多吨垃圾,到了2017年,每天是8000吨。而一旦天子岭垃圾无处可填,杭州的垃圾将去向何处?要知道,照目前杭州的垃圾生产水平,3年时间就可能把西湖填满。从这个逻辑而言,杭州垃圾如果再不分类进行高效利用,产生的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 那么,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究竟是谁呢?我注意到在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种声音,认为以家庭为单位垃圾分类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因为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楚“干湿垃圾”到底怎么回事。索性不如把垃圾全部混装,然后运送到统一地点,由专业人员进行垃圾分拣,从而实现垃圾们“该去哪儿去哪儿”。但是这种观点在我看来,逻辑的混乱程度并不亚于“反正值日生要打扫教室卫生,我在教室里随地乱扔垃圾怎么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毫无疑问,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分类的中间环节,让各种类型的垃圾能够到他们该去的地方去。如果进行集中分拣,那么在哪儿分拣,我们的城市、乡村,还有这么一块地方可供分拣吗?我们的后端,又需要多少人投入到分拣这项工作中来呢?1万个人花1分钟,和一个人花1万分钟,对于时不我待的垃圾分类来说,哪个更高效?如果家庭前端分类不利,造成了垃圾的污染,造成了垃圾处理的无法推进,这当中的浪费和后续处理成本,又会有多少呢?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垃圾分类在浙江,并非是今日才重视的“临时抱佛脚”。1987年,杭州的居民就已经开始试点进行垃圾分类,2003年,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中,就明确提出“让打击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浙江省不仅是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较为领先的身份,更是连续两年,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列入了省政府的民生实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不仅着眼城市,更放眼农村。2017年底,“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被列入2018年省政府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2019年,浙江省更是发布了《2019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方案》。可以说,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问题,不仅仅是厨余、回收的问题,更是关于到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问题:如果不想被垃圾围城,那就要通过科学手法有效控制垃圾。毫不留情地说,这场“战争”,是我们人类不能输掉的“战争”。 打赢这场“战争”,我们须有有严明的“军纪”,赏罚分明的“军规”。前几年,杭州的不少城市在试点垃圾分类的工作当中,采用了鼓励为主、奖励为主的方式。但是,奖励为主的方式,对于自觉的住户效果明显,对于不自觉的住户,却束手无策。垃圾分类一旦出现“异类”,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在这个问题上,上海的管理规定就展现了一定的效果:实施一周,190张罚单,让违规者吃苦头,让自觉者有甜头,规则的良性互动才会凸显出来。这份“军规”,也体现在对后端管理上。前段垃圾分的类,后端有没有送到该送的地方去,有没有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处理,这也需要监督和规矩的有效监督。 打赢这场“战争”,我们须“三十六计在胸”。垃圾分类,终究是一个科学的实践。上海“干湿垃圾”的争议也充分说明,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才是核心要义。不要在形式上的“暗度陈仓”,要的是分类规则明确、后端分类的“令行禁止”;不要的是“瞒天过海”的宣传无声,要的是“全民皆知”的充分宣传;不要的是“异想天开”的酸点子,突发奇想的不靠谱,要的是尊重科学方法、借鉴国际主流做法的真靠谱。 打赢这场“战争”,我们须发动“人民的战争”。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会让垃圾分类的工作推进到实处,落实到实处。为了我们的子孙能够有清新的空气,足够的空间,可持续的发展,垃圾分类这事儿,就从今天开始,少吐槽,多行动吧! 编辑:周凡琦
【新蓝网评】讲真,我们正在“吐槽”的垃圾分类 是人类不能输的“战争”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7月10日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钱江都市频道评论员汤汉涛)这段时间,无论是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ol.com/jingji/15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