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海洋经济

【生态文明浙江样本】养猪场变身大花园 浙江治水引来“金凤凰”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3日讯(记者 余丽燕)溪流潺潺,河水清澈见底,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3日讯(记者 余丽燕)溪流潺潺,河水清澈见底,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吃过午饭,衢州柯城麻蓬村村民傅仪香来到村边的石梁溪散步。今年64岁的傅仪香是土生土长的麻蓬村人,她怎么都没有想到,原先又脏又臭的石梁溪,水质能回到儿时那般的清澈。

治理后的石梁溪

衢州柯城:臭水河的华丽蜕变

“原来这两条溪沿岸有好几十万头生猪,占了我们柯城区生猪存栏量的一半以上,污水基本都是直接排到溪里的。”衢州柯城区环保局局长童云海告诉记者,柯城区境内的庙源溪和石梁溪都是养猪集中的地方,大部分为农户家里散养,很难做到统一生态化处理,大部分生猪的排泄物都是直排到溪里,清水也变成了污水。

衢州柯城麻蓬村村民 傅仪香

“那个时候水太臭了,走近一点也不愿意,我的小孙子都不愿意回来。”傅仪香告诉记者,一到夏天,这里蚊子、苍蝇到处飞,河水也是又脏又臭。

2014年,柯城区创新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模式推进“庙源溪、石梁溪”综合整治,“两溪”实现由黑臭河向“最美溪流”的华丽蜕变。

治理后的庙源溪

“目前柯城区一共留了9个养猪场,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场,排泄物全部进行生态化处理。”童云海告诉记者,治理后当地对“两溪”沿岸的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划,依托当地的传统柑橘产业,“石梁溪田园综合体”已经初具雏形。包括柑橘出口加工园区、柑橘森林公园、农法自然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都已陆续落地,未来将会把“两溪”打造成集养生养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后花园”。

衢州开化:猪舍改造的大花园

如果说柯城的“两溪”要打造“城市后花园”,那么开化县的花牵谷,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已经是一个大花园了。


“当年的养猪场现在建成了一个占地25亩左右的玫瑰园,原来排放污水的小水塘变成了水生植物园。”开化县政府驻花牵谷负责人张国友向记者介绍了花牵谷的“前世今生”。

花牵谷玫瑰园


昔日排污的小水塘

张国友告诉记者,花牵谷规划面积为1400多亩,中心区块原来是一个中型养猪场,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存栏生猪3000多头,养殖污水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开化县实施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拆除了猪场,整合周边区块,以4A景区标准进行打造,包括8大主题花园和5大体验项目,通过一年四季主题花卉展示和不同旅游业态设置,实现了由重污染区到旅游景点的华丽转变。

桐庐小源村:治水引来“金凤凰”

同样缘于“治水”,桐庐分水镇小源村也迎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小源村位于桐庐分水镇保安片区,全村共12.95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畜禽养殖为主要产业。2013年前,小源村的养殖场就有208家,全村年存栏生猪16700多头,全村各个角落都遍布着猪的“家”,每块田里都铺洒着猪的“粪,每条沟渠里都流淌着猪的“尿”。其中有9家规模养殖场更是分布在当地的珊瑚岭水库周边,大量污水直排水库,这也被当地人戏称为“九龙戏水”。

小源村村民刘海平

“因为水污染太严重,我坐公交车人家都要朝我看,因为味道实在太大。”刘海平的养殖场就在珊瑚岭水库边上,为了不再引来异样的眼光,2013年养了10年猪的刘海平关停了自己的养猪场改种袖珍菇,而这个转型也让他的收入翻了一番。

关停了生猪养殖场之后的小源村,溪水清澈了,空气清新了,但是村民收入也随之减少。面对现状,村干部和镇领导一次次的寻找产业转型的出路。2015年,村干部找到了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孟宪有,邀请他回乡投资。


小源村珊瑚岭景区负责人 孟宪有

“在外拼搏了二十多年,这里是我的家,总是要落叶归根的。在外面投资,还不如回乡投资。“孟宪胡告诉记者,回乡之后他投入了3000多万对珊瑚岭水库进行了整体清淤,全面规划,形成了集吃、住、游、乐、养为一体的珊瑚岭乡村度假景区。自景区成立以来,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旅游收入也达到了2100万元。

小源村珊瑚岭景区

依托度假区,小源村对全村进行全域旅游规划形成“一景八园区”的总体格局,发展了养生中草药园、无土栽培菜园、精品菊园、台湾高山果园、安吉白茶园、清水养殖园、秀珍菌菇园和亲子体验园。八大园区丰富了小源村景区旅游业,目前解决了300多名村民的就业,其中常年在“一景八园区”工作的村民有16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

从臭气熏天的养猪场,到吸引众多游客的大花园、度假区,浙江的生猪养殖业经历了产业转型的阵痛期,迎来了生态与经济共发展的春天。

编辑:周凡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ol.com/jingji/15442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