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4月19日讯(浙江卫视记者陈婕 张楠报道)福建宁德30年前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以船为家的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连温饱都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将脱贫作为工作主线,实施“造福工程”,帮助村民挪穷窝、拔穷根。30年来,当地一以贯之,秉持“滴水穿石”的精神,累计搬迁超过150万人,脱贫率达96%以上,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绿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眼下,是牡蛎丰收的季节。一大早,一船的牡蛎刚刚上岸,溪邳村的渔民们就围成了一圈,开牡蛎。单是手里的牡蛎,一年就能为小渔村带来400多万收入。然而,这份收入放在过去,渔民们想都不敢想。那时的溪邳村,渔民被称为“连家船民”,家就是船,船就是家。 走进这里,记者就看到一条普通的连家渔船,一进去就感觉到连腰都伸不直。在以前,这样一个渔船就是普通的一家祖孙三代生活的地方,里面有他们用来睡觉和平时休息的区域,还有做饭和吃饭的地方,船尾就是上厕所的区域。 “那时候我八个兄弟姐妹,六个兄弟,两个姐妹,加上父母,一共十个人住在一条船上。”福建宁德溪邳村村民刘德仁说。 刘德仁出生在船上,一条小船承载了他的童年。遇到台风天,全家老少十来口拼命往村里划,不穿鞋,不上岸,这就是当时船民的真实生活。为了让老百姓早日脱贫,当地党委政府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帮助连家船民整体搬迁上岸。 “以前习总书记提到的,从船上搬上来享受‘造福工程’。这个1999年建的,那个时候已经有2\/3的人上岸了。”福建宁德溪邳村村主任江宽全说。 “造福工程”大力推广,溪邳村填滩造地90亩,修建房屋600多幢。2013年,溪邳村最后一批137户船民完成上岸定居。然而,上岸容易,留下难。由于文化水平低,上岸后的船民很难从事其它行业。经过反复论证,当地党委政府依托靠海的生态优势,引导村民在滩涂和海里开展起养殖业。 “你看这个透明的肉质,这就是最高等级的牡蛎,专家们会来指导我们,什么时候养什么,一年收入十多万吧,以前不敢想啊。”福建宁德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刘德仁在船上边开牡蛎边说。 祖祖辈辈“靠海吃海”,但如今的“吃法儿”却大不相同。凭借着船民天生与大海的亲近,再融入现代化的养殖技术,船民们把牡蛎、对虾、紫菜、海蛏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海产,都化作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福建宁德福安市溪尾镇党委书记叶哲滨表示说:“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怎么富起来,我们镇里面每年都会邀请省、宁德市一级的专家,渔业专家给村民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在渔业生产方面一年我们可以给他贷款,达到1200多万。”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除了念好“海经”,还要唱好“山歌”。在畲族聚集区的太姥山麓,连片的春茶刚进入采摘季。 “标准我们来设计,村民按我们的标准管理,茶叶就相当于定制的,我们会以高出市面价30%到50%把它收购,然后以我们的品牌卖出去。”福建畲依茗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为铨说。 福建省宁德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茶农高兴地说:“这么多年以来,今年的茶收入最好。” 作为宁德的特色产业,太姥山麓的白茶基地,采用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共同开发的新模式。去年白茶产值达到45.5亿元,成为畲乡的致富法宝。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白茶文化更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六千元。为了进一步振兴闽东乡村,村里还谋划与浙江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福建版特色小镇。 “浙江那边的特色小镇,现在打造得非常好。接下来一个节点,我们主要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道路,结合我们赤溪村的旅游扶贫特色小镇,提升我们当地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来提升旅游的品质。”福建宁德福鼎市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柱说。 福建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耿羽表示:“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提升村民的精气神。让他们既能脱离穷窝,又能真正提高收入,摆脱纯粹的‘输血’模式,让他们有‘活血’、发展的动力,这是未来要继续加强的。” 编辑:郭荣
福建宁德:念好“海经”唱“山歌” 绿色发展有特色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4月19日讯(浙江卫视记者陈婕 张楠报道)福建宁德30年前曾是全国18个集中...…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ol.com/jingji/15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