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海洋经济

恭喜!浙江姜席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本台消息:当地时间8月13日晚,北京时间8月14日上午8点左右,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

本台消息:当地时间8月13日晚,北京时间8月14日上午8点左右,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9届国际执理会上,龙游姜席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同批申报成功的还有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湖北长渠。至此,中国共有17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晓峰在现场接受授牌

距离龙游一千多公里外的天府之国四川

有一处享誉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兴修水利

造福了巴蜀大地千万百姓,福泽后世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江南小城龙游

为导灵山港之水始建姜席堰

如今,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再次亮相世界

据了解,国际灌排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是以国际间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专业类国际组织,目前有约100个会员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为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而设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

通过这个视频,让我们初识姜席堰

姜席堰由渠首引水枢纽、灌排渠系和控制工程组成。

1973年以后,姜席堰渠系经过整合优化,目前灌溉渠系有总干渠和东、中、西、官村四条干渠,总长18.8公里,四条干渠分设有15条支渠,总长度30.87公里,主要灌溉龙洲、东华街道和詹家镇所辖的21个行政村,灌区总面积3.5万亩。

渠首枢纽包括姜堰、席堰、进水闸和冲砂闸。

姜席二堰又分别称为上、下堰,此处灵山港被长450米的沙洲一分为二。

姜堰在沙洲右侧、位于上游,长100米,堰底宽32米。

席堰位于沙洲尾部左侧,处于下游,长50米,堰底宽30米,呈弧形,导水顺势经进水闸入灌溉干渠。

两堰通过堰顶高程的合理设置,调节控制引水位和引水量,既保障灌溉需水量,多余洪水也可通过堰顶溢流下泄。

席堰与进水闸之间建有冲砂闸,防止进水口淤积。历史上灵山港是重要的通航河道,堰上设有专门的筏道,灌溉用水时封堵,保障引水;其他时期则打开通航。

姜席堰不仅灌溉农田,还为灌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1736年,知县徐起岩在征询民意的基础上,引姜席堰水入城濠,从此,城内河渠相连,既解决了消防和居民用水,又使城内“西湖”和“泮池”恢复了旧貌,至今,姜席堰入城之水仍在使用。

姜席堰建成后,为了纪念建堰有功的察儿可马和姜、席两姓主建者,曾在堰址附近的山里头村建有一座约300平方米的堰神庙。

堰神庙为每年举行封堰、放水、天旱祈雨等仪式的场所。这是1927年浙江省政府向灌区农民赠匾一块,上书“惠我农众”四字,悬挂堰神庙中堂。

堰神庙旁的一棵古樟树,已有360余年,仍然枝繁叶茂。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堰神树,常年香火供奉,纪念建堰之人,祈祷风调雨顺。

姜席堰兴建680余年来,不仅使下游数万亩粮田得以自流灌溉、旱涝保收,更促进了龙游城市的发展和兴盛。

姜席堰,不仅是我国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也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的申遗成功既是龙游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美丽大花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抢救和保护古代水利工程,传承和弘扬水文化,促进水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在第69届国际灌排委员会执理会议上,龙游代表团向全世界展示了龙游水利人的人文情怀,展示了龙游水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深淘滩、低作堰”等技术特点而著称,引长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的美誉,目前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

↑都江堰(资料图)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是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宋代文献已有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干渠上以有坝或无坝引水、提水等多种形式灌溉湘桂走廊沿线农田,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亩。

↑灵渠(资料图)

长渠位于湖北襄阳,相传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水攻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目前灌溉面积30多万亩。

↑长渠(资料图)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专业型世界遗产,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目的为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每年申报评选公布一批。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近年来,灌溉工程遗产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成为水利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载体。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历史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灌溉工程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前四批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有四川夹江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浙江宁波它山堰、安徽寿县芍陂、浙江诸暨桔槔井灌、陕西郑国渠、江西泰和槎滩陂、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和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等13个项目。加上本次公布的第五批,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

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成立于1950年,是以国际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的专业类国际组织,成员包括74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5%的灌溉面积。本次会议自8月12日开始,期间除灌排大会学术交流、执行理事会及各技术工作组会议外,还包括多场专题研讨会或专题论坛、区域工作组会议及技术展览等,8月17日闭幕。

编辑:杨飞婷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ol.com/jingji/148670.html
返回顶部